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把握机遇积极扩张,合盛硅业:双线布局,硅业霸主地位难以撼动

2022-11-24 00:34:30 2363

摘要:(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国金证券 陈屹 李含钰)一、双线布局,硅业龙头持续成长 1.1 专注硅基新材料,一体化布局逐渐完善 深耕行业多年,公司通过积极扩张成为工业硅和有机硅的双料龙头。公司诞生于2005年,成立至今一直从事工业硅和有机硅产品的...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国金证券 陈屹 李含钰)

一、双线布局,硅业龙头持续成长

1.1 专注硅基新材料,一体化布局逐渐完善

深耕行业多年,公司通过积极扩张成为工业硅和有机硅的双料龙头。公司诞生于2005年,成立至今一直从事工业硅和有机硅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以新疆基地为起点,在十余年间陆续布局全国,通过扩张产能和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实现快速成长。

截至2021年底公司共有79万吨工业硅产能和93万吨有机硅单体产能(折合DMC48万吨):工业硅产能全球第一,国内产能占比为15%;有机硅产能为国内第一,产能占比高达26%,随着后续120万吨工业硅和40万吨硅氧烷深加工项目的建成投产,公司龙头地位将愈发稳固。

聚焦硅基新材料产业链,公司为业内上下游一体化布局最完善的龙头企业。

公司两大核心产品工业硅和有机硅位于产业链中上游:石英石通过还原反应可生成工业硅,工业硅则是生产多晶硅、有机硅和硅铝合金的核心原料,有机硅经过深加工后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电器、医疗和纺服日用等多个领域。上游原料端公司通过自备电厂和石墨电极保障工业硅的稳定生产,产出的工业硅同时也为有机硅生产的核心原料。

公司当前还在向下延伸布局多晶硅产能,预计建设完成后在产业链一体化的优势下整体经济效益还将得到提升。

步步为营,几大基地精心选址打造先发优势。

公司最早在2009年时进入新疆,并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便宜的电力成本先后建设了石河子和鄯善两大项目基地,且均实现了“石墨电极+自备电厂-工业硅-有机硅”的完善布局,目前公司有 73 万吨工业硅产能集中在新疆地区,规模成本优势十分显著。

有机硅板块的基地选择公司则是从下游需求市场出发,最早的项目是2010年在浙江嘉兴投产的 20 万吨深加工产品,后又于2015年在四川泸州设立了有机硅工厂,东西两大基地叠加西北新疆基地形成了全国辐射,同时具备成本资源优势和客户市场便利,随着2021年石河子密封胶项目的投产,当前公司的有机硅单体产能已经提升至 93 万吨。

把握机遇积极扩张,硅业霸主地位难以撼动。

公司远期规划清晰,未来几年在建项目丰富,除了云南昭通二期项目建设投产时间还未确定,其他项目都将在未来 2 年的时间中陆续投产,其中鄯善二期、三期和云南昭通一期项目预计今年可正式投产。

目前公司规划的新增产能包括 120 万吨工业 硅、160 万吨有机硅单体、20 万吨多晶硅和 300 吨光伏玻璃,全部投产后硅基材料业务规模可实现倍增,同时产业链将延伸至光伏板块,一体化布局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公司也将从国内双料龙头蜕变为全球硅业霸主。

同时为了保障相关项目投资建设的顺利进行,公司也在今年 5 月发布了定增预案,拟本次非公开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 1.06 亿股,募集不超过 70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2 成本优势难再复制,规模效应持续增强

工业硅板块顺应政策及早布局,“自备电厂+石墨电极”造就业内最低成本。

从公司的工业硅成本结构来看,原材料和燃料动力为核心成本,两者合计占比长期在75%以上。十几年前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在新疆地区建设了完善的工业硅一体化生产设备,通过自备电厂和自供石墨电极实现了原料端和能耗端的双重降本。

考虑到在当前碳中和政策背景下,自备电厂的审批难度极大,而石墨电极作为双高产品产能扩张同样被严格限制,因而合盛具备的成本优势并不具备可复制性。

自备电厂:公司在新疆地区合计有 1660MW 的电力设备,目前基本能够实现电力自供。

受益于新疆丰富低廉的煤炭资源,近几年公司的自供电力成本基本在 0.18 元/度以下,叠加部分外购电力成本后综合电力成本保持在 0.2 元/度以下。单吨工业硅耗电量约为 1.3-1.4 万度,公司电力成本长期可维持在 2800 元及以下,远低于其他地区的电耗成本。

石墨电极:每生产 1 吨工业硅,电极的消耗大约为 80-100 公斤。

公司目前合计拥有 10.5 万吨石墨电极产能,完全可满足当期 79 万吨工业硅的正常生产。以及公司环评报告中给出的理论单耗数据对公司 2021 年的石墨电极生产成本计算可知约为 8330 元/吨,同期低端普通型号的石墨电价价格基本在 15000 元/吨以上,单吨工业硅生产成本至少可节省 534 元。今年 3 月以来,石墨电极价格逐渐上涨至 20000 元/吨以上,公司的成本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

规模持续领先的同时受益于完善的一体化布局,公司有机硅板块毛利率为业内最高。

过去几年公司有机硅的产销规模持续扩大,2021 年销量提升至 41.3 万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45%达到 122.4 亿元,收入增速远高于其他同类企业。

盈利能力方面,考虑到原材料为有机硅的最主要成本,占比在 70%左右,每生产 1 吨有机硅单体需要耗用 0.26 吨工业硅,公司具备完善的一体化布局能够实现工业硅的完全自供,能够较好平抑原材料波动给公司有机硅业务带来的影响,使得毛利率长期领先于其他同业。

1.3 至暗时刻已成过往,繁荣周期有望延续

业绩向好趋势明显,两大产品同向发力推动公司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复盘历史业绩可发现 2018 年以前为公司的快速增长期,这一阶段主要受益于硅产业链上游的向内转移和下游需求的复苏增长,叠加供给侧改革对相关产能的限制,共同推动工业硅和有机硅步入高景气周期,带动公司的营收和利润也实现了同步高增。

2018 年后至 2020 年由于下游需求不振,产品价格双双下滑极大减弱了公司盈利能力,导致业绩出现有所回落。当前在碳中和背景下,公司产品的下游需求增长确定性增强,推动新一轮产品景气周期的来临,公司业绩实现反转。

2021 年实现了营业收入 213.4 亿元,同比增长 138%,归母净利润 82.1 亿元,同比大增 485%;2022 年 1 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63.9 亿元,同比增长 93%,归母净利润 20.5 亿元,同比大增 125%;考虑到未来 3 年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状态预计还将维持。

费用管控能力持续改善,整体盈利能力触底回升。

公司的期间费用率合计值在 2012-2015 年一直在 15%以上,2016 年开始费用率持续下降,近几 年三费率保持在 10%以下(2020 年销售费用率大幅降低是执行新收入准则后导致的变化),期间费用的持续改善也带来了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差距缩小,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在经历了 2019-2020 年的底部时期后当前已回升至高位,2021 年销售毛利率提高至 53%,销售净利率为 39%;2022Q1 在原料和动力成本大幅增加的背景下盈利能力虽然略有下滑,但整体仍处于高位,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48%和 32%。(报告来源:远瞻智库)

二、有机硅:需求稳步向上,头部企业强者恒强

2.1 需求:下游应用持续拓宽,长期成长空间巨大

我国为有机硅消费大国,需求增速高于全球,未来增长潜力较大。有机硅是指含有 Si-C 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

从历史数据来看,尽管近几年全球有机硅单体需求增速有所回落,但整体需求量仍在持续增长,2011-2019 年的复合增速为 5%,高于同时期的全球 GDP 增速 2%,2019 年我国消费占全球比例约为 43%。

作为有机硅消费大国,考虑到人均有机硅消费量与人均 GDP 水平基本成正比关系,中国作 为人口基数大且人均消费量低的新兴市场国家,随着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需求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有机硅产业链较长,下游应用广泛。

有机硅产业链主要包含前端的生产原料工业硅,中游的有机硅单体、中间体和下游深加工等产品,深加工的细分产品主要为室温胶、高温胶和硅油,我国的消费占比分别为 42%、30% 和 22%。因为有机硅具备独特的结构所以性能上兼备了无机材料与有机材料的优点,着眼于终端应用也更加广泛,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主要应用于建筑、电子家电和纺织业等场景中,2021 年消费占比分别 为 33%、29%、12%。

建筑等传统领域需求回暖,环保替代趋势下有望持续增长。

过去十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叠加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建筑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11-2021 年我国建筑业产值规模的复合增速为 10%。建筑作为有机硅最大的终端应用领域,具体使用场景主要是胶黏和密封等,我国的胶黏剂和密封剂的产量也随建筑业发展而持续提升,2011-2020 年复合增速为 7%。

考虑到在碳中和背景下未来环保政策趋严,有机硅密封胶作为胶黏剂中无毒无害的高新技术产品得到了政策端的发展支持,预计未来需求仍会稳步向上。

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等新兴市场潜力无限,将驱动对应领域的有机硅需求高速增长。

电子电器和电力新能源分别为有机硅终端消费市场的第二、三大需求,对应的新经济领域包含 5G 基站、芯片半导体、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等众多极具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

其中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的增长确定性最高:新能源汽车产量除了 2019 年因补贴退坡等因素略有下滑外,其余时期均维持着高速增长,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368 万辆,同比大增 153%,未来在电池续航能力不断提升的趋势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还将持续提升;

光伏领域根据中国光伏协会数据预计 2025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在保守状态下也可达到 270GW,乐观预测下可达 330GW。新经济领域的高速发展将带动对应有机硅商品的消费增长,进一步提升对上游有机硅原料需求量。

多领域终端需求共同发力,未来 3 年我国有机硅中间体整体消费量复合增速为 7.6%。

从有机硅终端应用的具体细分市场来看,建筑作为最大下游应用领域,增量需求叠加存量替换将推动消费量稳步增长,在疫情反复背景下医疗用品需求预计重回高增长状态,其他领域需求增速趋缓。

整体看来,2022-2024 年我国有机硅中间体消费量有望提升至 127、136、147 万吨,按照 2 万元/吨的价格计算,2024 年我国的有机硅市场规模将在 300 亿元 以上。

2.2 供给:产能继续向内转移,国内扩张周期已至

全球有机硅产能增长缓慢,单体产能逐渐转移到我国。

2021 年全球有机硅单体产能为 612 万吨,2016-2020 年产能增速长期在 2%以下,部分闲置落后产能的陆续退出,使得全球产能利用率明显改善,2020 年单体产量为 477 万吨,产能利用率达到 86%,2021 年由于国内产能大幅扩张,整体产能利用率有所回落。从产能的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为有机硅的最大产区,2021 年的产能占比高达 62%。

未来随着海外产能的继续退出(迈图将关闭 11 万吨有机硅中间体产能),叠加国内产能的快速扩张,我国产能占比还将持续提高。

从企业产能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陶氏、合盛、埃肯、瓦克和迈图等几家大型跨国企业中,目前合盛有机硅单体产能为 93 万吨,仅次于陶氏化学,随着未来新增产能释放,公司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国家发布相关政策推动产能结构优化,有机硅产能利用率仍待提升。

2015 年以来全球有机硅的产能利用率一直在 80%以上,而我国由于存在部分落后产能还未彻底退出,产能利用率一直在 75%左右。为提升资源利用率,2019 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有机硅产能做了结构性指导,鼓励深加工和新型产品的生产研发,但对落后产品及产能均做了限制和淘汰。随着落后产能的陆续退出和新产能的进入,有机硅行业也将逐渐向深加工和高端化转型。

未来 2 年迎来集中投产期,新增产能长期可被较好消化。

截至 2021 年底国内共有 187.5 万吨有机硅中间体产能,当年产量为 142.1 万吨。面对有 机硅市场尤其是深加工领域未来广阔的增长空间,近几年我国企业开始纷纷扩产,明后两年预计还会有较多产能投放,按原定规划今年预计有 42 万 吨产能释放,预计产能利用率短期难以提高。考虑到海外部分产能也会在明后两年退出,出口量预计会有所提升,长期看国内产能过剩风险较小。

2.3 结论:供需相对宽松,行业格局逐渐清晰

中短期行业有承压可能,长期供需共振带动行业步入高速发展期。从行业整体供需格局来看,考虑到未来 2 年产能扩张较快,预计产能利用率会降至 70%以下。

进出口方面进口量预计小幅回落,出口方面需求有望稳步向上,叠加迈图美国 11 万吨产能将逐渐关停,我国 DMC 的净出口量将持续提高。

预计 2022-2024 年我国 DMC 行业表观消费量分别为 129.5、141.1、149.3 万吨,对比实际需求量可得出行业供需缺口分别为 2.9、5.2、2.4 万吨。未来随着传统需求的稳步支撑和新领域需求的快速增长,加上海外产能的退出和部分企业开始向下延伸进入深加工领域的趋势,长期看我国此轮的产能扩张仍将被较好消化。

成本端支撑力度较强,价格回归但中枢上移,一体化布局企业优势显著。

2021 年在下游需求持续向好背景下,原料工业硅存在供应不足导致新产能投放低于预期,供需紧缺局面下行业景气度持续上扬,叠加能耗双控政策的实施,10 月 DMC 华东市场价涨至 60000 元/吨的历史高位。

后续随着政策影响的消退和原料供应压力的缓解,有机硅价格回归至 30000 元/吨左右水平,今年 4 月以来随着部分新增产能的投放,当前华东市场价已经跌至 24000 元/吨。

尽管 2022-2023 年行业有一定的压力,但考虑到原料工业硅和能源动力成本的增长,有机硅行业成本端具备较强支撑,我们认为后续价格会逐渐回归至略高于行业成本线的位臵(今年以来行业成本线在 2 万元/吨左右),具备原料布局的部分龙头企业将无畏行业竞争。

头部集中趋势明显,公司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

我国有机硅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CR4 长期维持在 50%以上,行业格局相对稳定,合盛自 2019 年开始产能超越蓝星星火成为国内产能最大有机硅企业。公司作为扩产规模最大的企业,随着在建产能的持续释放,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将进一步显现,预计市占率可从 2021 年的 25.6%提升至 2024 年的 28.4%。(报告来源:远瞻智库)

三、工业硅:供给格局优化,成本仍为核心竞争力

3.1 需求:碳中和背景下多晶硅消费成为核心驱动力

下游需求三分,多晶硅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工业硅是由硅矿石还原冶炼而来的一种无机化工品,2021 年工业硅的国内消费量为 198 万吨,同比增长 21%。下游应用主要分为有机硅、多晶硅和铝合金三大领域,消费占比分别为 38%、30%、27%。从细分市场来看,多晶硅受益于光伏领域的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消费占比从 2014 年的 19%提升至 2021 年的 32%。

受益于光伏行业的长期景气,多晶硅领域的消费量极具增长潜力。

中国光 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 2022-2024 年在乐观预测下全球光伏装机量分别为 240、275、300GW,保守预测下全球光伏装机量分别为 195、220、 245GW。考虑到硅片环节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国内产量占比在 96% 以上,多晶硅作为光伏上游的重要原料消费量也会实现同步高速增长,按照中性条件下进行预测,未来 3 年多晶硅需求端的复合增速为 16%,2022-2024 年的理论需求量为 86、96、105 万吨。

国内多晶硅厂家大举扩张,投产高峰期来临推动对工业硅的消费量持续增长。

面对多晶硅需求的持续提升,国内企业也纷纷抓住机遇快速扩张,目前国内已公告的多晶硅新增产能总规划高达 291 万吨,根据目前各家企业的产能规划未来 3 年将迎来投产高峰期,累计将有 111.5 万吨产能分批陆续投放。

预计 2022-2024 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可达到 72、123、167 万吨, 能够释放出的产量分别为 66、115、156 万吨。

考虑到 2023 年后国内多晶硅仍可能存在供给过剩的压力,因此 2023-2024 年根据多晶硅理论需求量测算对工业硅的需求更加合理,预计未来 3 年多晶硅领域对工业硅的需求量分别为 79、113、122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 28%。

汽车电动化乃大势所趋,轻量化为必经之路,硅铝合金用量有望持续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整车质量每降低 10%,油耗可降低 6%-8%,因为推进轻量化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电动车由于结构差异通常比传统燃油车重 100-250kg,此外纯电动车整车质量每降低 10kg,续航里程可增加 2.5km,轻量化可助力电动车实现长续航的需求。

具体材料选择上考虑到铝合金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并且整体性价比最高,所以汽车高铝化是实现轻量化的重要途径。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指导标准:2020、2025、2030 年单车用铝量需分别达到 190、250、350kg,预计未来 3 年汽车用铝量增速为 9%, 其他领域用铝量参考过去 4 年复合增速 5%继续稳步增长,整体硅铝合金用量复合增速为 7%,2024 年产量需达到 1142 万吨以上才可满足需求。

铝合金与有机硅领域的工业硅用量均可贡献稳定需求增量。

基于对硅铝合金需求量的测算结果,预计该领域工业硅需求量将同步增长,由于工业硅只是作为添加剂来改善合金的流动性、降低热裂倾向、减少疏松、提高气密性等,所以在铝合金中的用量并不高,因此需求量保持温和上涨的状态, 2022-2024 年消费量分别为 47、50、54 万吨。有机硅方面随着产能向国内转移和扩产周期的来临,有机硅的产量快速增长将带动对工业硅的用量需求,2022-2024 年该领域消费量分别为 82、91、100 万吨。

3.2 供给:政策监管趋严,确定性的新增产能有限

我国为工业硅主要产地,供给侧改革政策下近几年总产能企稳。

据中国有 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全球工业硅总产能为 623 万吨,我国产能有 482 万吨,占总产能的 77%,尽管我国产能规模最大,但由于存在不少僵尸产能,同时不规范的零散产能也较多,所以整体产能利用率一直在 50%以下,远低于海外 70%左右的产能利用率。

虽然在近几年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下,部分落后产能逐渐被淘汰,同时新增产能限制相对严格,但整体产能利用率仍处于低位,行业供给结构仍待优化。

2021 年在产品价格涨至历史高位的背景下,国内部分闲臵产能重新开启,推动行业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至 58%,近十年来首次超过海外。

行业开工率在“煤-电-硅”生产模式下稳定性更高,保障了相关企业的高效生产。

新疆地区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采用火电的模式进行生产,电价成本全国最低,地区开工率能够长期维持在 70%左右的高位,新疆当地企业产能利用率也往往同居高位。

云南和四川等地采用的是“水-电-硅”的生产模式,在丰水季和枯水季的交替下,地区开工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每年 5-11 月的丰水季中,两地电价成本最低可降低至 3 毛/度以下,此时 开工率会有明显提升,大多在 50%以上,而到了枯水季电价成本提升到 5 毛/度左右同时整体电力供应也相对困难,导致开工率会大幅下滑到 15%左右,相关企业的产能也难以充分释放。

因而新疆地区常年为我国金属硅的第一大产区,2021 年的产量占比高达 44%。

政策监管趋严叠加环保成本提升,行业扩产限制颇多。

由于工业硅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在碳中和大趋势下预计行业监管会愈加严格,从近几 年颁布的相关政策来看,新疆、云南和内蒙古等主要产地均对工业硅产能做了严格限制,新疆和云南分别设臵了 200、130 万吨的产能天花板,新增产能大多会以淘汰、置换落后产能的方式进行。

2021 年以来在能耗双控政策下,内蒙古和云南等地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对高耗能产业生产限制愈发严格,9 月时云南省一度对工业硅企业执行了停减产的政策,推动产品价格涨至历史高位,后来随着政策的回调叠加部分僵尸产能的复产,产品价格也逐渐回归常态。

后续政策方面考虑到工业硅所属产业链的特殊性,对于新增产能的要求从严格限制转向合理引导,但考虑到新疆地区火电生产模式的特殊性,预计未来新增产能的审批仍然较为艰难。

扩产潮再度袭来,可落地产能仍然相对有限,合盛龙头地位预计进一步稳固。

在经历了去年工业硅价格的暴涨后,产业链中下游的相关企业均开始向上布局,目前有公告要规划新增的工业硅产能合计超过 400 万吨,其中合盛规划新增产能为 120 万吨;从各家企业的投产节奏来看,3 年内可落地的产能预计为 127 万吨,其中合盛的新增产能为 80 万吨,未来合盛的 工业硅产能规模长期仍将持续领先。

3.3 结论:供需双好,龙头企业将持续受益

需求持续向好叠加,有效供给增量有限,供需紧平衡状态有望维持。

需求端多晶硅、有机硅和铝合金三大下游同步推动工业硅消费量持续增长,预 计 2022-2024 年我国工业硅整体需求量分别为 215、261、283 万吨,3 年复合增速为 15%,净出口方面预计需求量相对平稳。

供给端新增产能多为置换而来,同时考虑到部分小产能在高环保成本的要求下逐渐退出,未来 3 年可释放的产能增量较为有限,整体产能利用率会持续提升,预计 2022- 2024 年我国工业硅的产量分别为 286、340、363 万吨,行业供需缺口分别为-1.0、3.6、2.3 万吨。

能耗成本显著提升,支撑产品价格中枢上移,公司依托规模和自备电厂双重优势能够获取持续且稳定的利润。

今年以来工业硅产品价格持续回落,目前化学级均价在 20000-21000 元/吨,随着丰水季的来临,供给量提升后产品价格或将继续承压,考虑到各地电价成本上涨后工业硅行业整体生产成本也随之提升,根据百川的测算今年以来行业平均生产成本在 16000-18000 元/吨,高成本下对产品价格能够形成一定的支撑。

从行业格局角度来看,随着合盛在建项目产能的持续释放,公司的市占率预计持续提升,可从 2021 年的 15.8%提升至 2024 年的 25.4%。长期来看,公司作为国内工业硅的绝对龙头,并且未来 3 年拥有确定性供给增量,能够推动公司业绩实现稳步增长。

四、进军新能源材料,产业链不断延伸

4.1 布局多晶硅板块,硅产业配套逐渐完善

新增产能大批投放,行业或将进入成本竞争阶段。2021 年期间多晶硅行业供不应求推动产品价格一路上行,从原先的不足 10 万元/吨涨至当前的 25 万元/吨以上,在产品价格暴涨的背景下,众多企业开始大幅扩张多晶硅产能,许多新企业也开始进军这一行业。

从供需角度来看,今年供应紧张局面仍将维持,考虑到明后两年新增产能的投放计划较多,2023-2024 年行业预计会有所承压,产品价格也将逐渐回归常态,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技术储备日益成熟,再度布局多晶硅业务。

早在 2013 年公司就曾经建设 过多晶硅项目,按照其发展规划共分两期建设,首期 1500 吨建成后在 2014-2018 年间形成了一定的销售收入,但整体规模一直偏小且由于技术方面不够成熟因而盈利能力也不及预期,目前这一项目产能已停产。

近几年公司通过加大研发力度,对相关产品的技术储备持续推进并优化,当前在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上,公司开始根据自身的长期一体化布局发展策略,积极推进对多晶硅板块的布局。

公司在 2022 年 2 月公告拟投资 175 亿元建设年产 20 万吨的光伏多晶硅项目,计划建设周期为 2022 年 5 月至 2025 年 5 月,第一批产能预计在 2023 年第 2 季度正式投放。

原料自供叠加低廉电价,公司成本优势明显。

从成本端来看,参考大全能 源 2021 年的成本结构可以看出,原材料的成本占比高达 46%,主要以工 业硅和三氯氢硅为主,合盛作为工业硅巨头,能通过原料自供实现大幅降本。

第二大核心成本为电力成本,占比达到了 25%,公司建设基地位于新疆,并且本身还具备电厂能自供一部分的电力,因而整体成本优势相对其他的多晶硅企业会尤为显著。

4.2 切入光伏玻璃,推动光伏产业一体化布局

光伏玻璃是光伏组件必备材料,行业高景气推动需求持续增长。光伏玻璃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起保护电池片,耐紫外光照防老化的作用,要求透光率高以不阻碍光吸收。得益于新能源领域政策推进及光伏组件技术升级,双玻组件由于更高的转换效率而逐渐得到推广。

根据光伏行业协会预计,中性预测下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 300GW,随着行业成熟度的不断提高,2025 年全球双玻组件渗透率有望从 2020 年 29.7% 提升至 60%。

双玻组件因为采用 2 块玻璃封装,因此对原片的耗用量更大,按照目前双玻 2.0mm 玻璃和 2.5mm 玻璃,1GW 双玻组件对应光伏玻璃的需求分别为 6.2 万吨和 7.2 万吨。按照目前单玻 3.2mm 玻璃,1GW 单玻组件对应光伏玻璃的需求为 5 万吨。

根据测算预计 2025 年光伏玻璃需求可到到 1734 万吨,5 年复合增速为 19%。

目前行业呈现出双寡头垄断格局,未来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期。

2021 年行业总产量为 1019 万吨,表观消费量为 849 万吨,可以看出过去几年我国光伏玻璃的整体供应相对宽松。

从供应端来看,目前光伏玻璃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2021 年行业的 CR5 达到 71%,其中信义光能和福莱特两家的 占有率合计达到 53%。

尽管当前光伏玻璃产能已经较多,但在新能源高景气的背景下,各家企业仍然选择了大幅扩张,目前头部上市企业的累计扩产规划就高达 1523 万吨,随着未来几年产能爆发期的来临,行业竞争或将更加激烈。

本文地址:http://www.yilili.cn/2684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